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阜阳 [切换]
    阜阳KTV招聘网 > 阜阳热点资讯 > 阜阳励志/美文 >  消除灾变影响的方法有三种抗拒它接受它或者忘记它无论哪一种若追

    消除灾变影响的方法有三种抗拒它接受它或者忘记它无论哪一种若追

    时间:2022-07-08 10:52:32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323次   【】【】【网站投稿
    消除灾变影响的方法有三种:抗拒它,接受它,或者忘记它。无论哪一种,若追问起它们的归趣来,都还离得比较远。为学贵在有根本,根本如果不纯净,只是在内心刻意经营,从外面堵塞,就是强制,试问这样能历久而安吗?高明的士人用道义来安顿自己的性命,次一级的士人用性命来安置道义,通过精义震动其本心,坚韧其性情,增加其所没有的才能。如果认为灾变是不可逃避的,于是就安然接受它,怎么能算是修身立命的学问呢?我们人类以七

    消除灾变影响的方法有三种:抗拒它,接受它,或者忘记它。无论哪一种,若追问起它们的归趣来,都还离得比较远。为学贵在有根本,根本如果不纯净,只是在内心刻意经营,从外面堵塞,就是强制,试问这样能历久而安吗?高明的士人用道义来安顿自己的性命,次一级的士人用性命来安置道义,通过精义震动其本心,坚韧其性情,增加其所没有的才能。如果认为灾变是不可逃避的,于是就安然接受它,怎么能算是修身立命的学问呢?我们人类以七尺身躯,生活在天地之间,大抵以百年为期限。期间的得失好丑,变化就像浮云一样快,只是需要时间来改变罢了。生下来的时候不曾带过来,死掉的时候不能带去的,都属于身外之物。时聚时散,没有定形,消长盈虚,随时变化才是天道。从通达的人的观点看,人的身体只是幻影,岁月变迁,从弱到壮,从强到老,身体的好坏尚且无法得到保证,何况那些倏然来去的身外之物,劳苦不息地想要去占有它们,真是不明智啊。世界上当然有不随生而存在,不随死而亡去,超越主时间的久暂,独立而自足的东西。不去寻究这个,而执着于聚散无定的形体,为它们感到高兴悲哀,真是不明智到了极点。弭(mǐ):消除。动忍增益:语出《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动忍增益就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缩写,意为震动其本心,坚韧其性情,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倏(shū):犬疾行貌。引申为疾速,忽然。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予为此言,未敢以为能忘,亦习忘之道也。因此勘得吾儒之学与禅学①、俗学②,只在过与不及之间。彼视世界为虚妄,等生死为电泡③,自成自住,自坏自空,天自信天,地自信地,万变轮回,归之太虚④,漠然不以动心,佛氏之超脱也。牢笼世界,桎梏生死⑤,以身徇物⑥,悼往悲来,戚戚然若无所容,世俗之芥蒂⑦也。修慝行愆⑧,有惧心而无戚容,固不以数之成亏自委,亦不以物之得丧自伤,内见者大,而外化者齐,平怀坦坦,不为境迁,吾道之中行也。古今学术毫厘之辨亦在于此,有识者当自得之。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认为自己已经能超越它们了,我也只是在学习超越它们的办法。由此,我理解了我们儒家的学问和禅宗、世俗学问之间的区别,其实只是在过与不及之间。禅宗把世界看成是虚妄的,把生死看成梦幻泡影,自成自住,自坏自空,天自信天,地自信地,万变轮回,最后总归之于太虚,对万事万物都能漠然不动心,这是佛教的超脱精神。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束缚,被死生所囚禁,用自己的生命追求身外之物,哀悼逝去的东西,害怕即将到来的事物,为此忧惧到好像无处安身,这是世俗的局限。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有恐惧之心,无忧虑之容,不因为命运成败而自暴自弃,也不因事物得失而自怜自伤,内心足够广大,对外交接时能够随物而变,胸怀坦荡,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儒家的中行之道。古今学术的毫厘之辨就在这里,有识之士自能体会。禅学:佛教禅宗的学问。俗学:世俗流行的学说。古代中国士人喜欢以此指代他们所不认同的、缺乏深刻义理的学说。电泡:佛教语,《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闪电和泡沫都是转瞬即逝的事物,故有此比。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原是道家用语,后被佛、儒二家借用。牢笼世界,桎(zhì)梏(gù)生死:被世界所束缚,为生死所囚禁。桎梏,囚禁、束缚。以身徇物:用自己生命的追求身外之物。徇,以身从物之意。芥蒂:介意,在意。修慝(nì)行愆:改正错误。修,修正;慝,罪恶;行,修正;愆,错误。

    不肖年逾七十,百念已灰,潜伏既久,精神耗洫,无复有补于世。而耿耿苦心,惕然①不容自已者有二。师门晚年宗说,非敢谓已有所得,幸有所闻,心之精微,口不能宣。常年出游,虽以求益于四方,亦思得二三法器,真能以性命相许者,相与证明领受,衍此一脉如线之传。孔氏重朋友之乐,程门兴孤立之嗟,天壤悠悠,谁当负荷?非夫豪杰之士,无待而兴者,吾谁与望乎!夫经以明道,传以释经②,千圣传心之典也。粤自哲人萎,而微言绝,六经四书之文,扼于秦火,凿于汉儒之训诂,淆于后儒之忆测附会,道日晦而学日荒,盖千百年于兹矣。我阳明先师首倡良知之旨,阐明道要,一洗支离之习,以会归于一,千圣学脉赖以复续。夫良知者,经之枢、道之则③。经既明则无籍于传,道既明则无待于经。昔人谓“六经皆我注脚”④,非空言也。不肖晨夕参侍,谬承受记,时举六经疑义叩请印证,面相指授,欣然若有契于心。仪刑⑤虽远,謦欬⑥尚存,稽诸遗编,所可征者,十才一二。衰年日力有限,若复秘而不传,后将复晦,师门之罪人也。思得闭关却扫,偕志友数辈,相于辨析折衷,间举所闻大旨奥义,编摩纂辑,勒为成典,藏之名山,以俟后圣于无穷。岂惟道脉足征,亦将以图报师门于万一也。所幸良知在人,千古一日,悯予惓惓苦心,将有油然而应、翕然而相成者,岂徒终于泯泯而已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⑦。

    我是年过七十的人了,百念俱灰,退隐的时间久了,精神衰耗,不能再对这个世道有什么补益。但耿耿苦心,不能自已的事情还有两件。第一是老师晚年的学说,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很深的体会,但还是幸运地有所耳闻,内心领悟到的一些精微之处,口头上无法讲出来。这些年我经常出行,一方面是为了求教于四方的高明之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找到两三个能继承老师学问的人,和他们相互证明领受,将师门的血脉延续下去。孔门重视友朋间的快乐,程门有孤立无友的感叹,天地悠悠,谁能担负这个责任。除了那些豪杰之士,不依赖他人而自己能兴起的,我还能期望谁呢!六经是用来明道的,传记是用来解释六经的,经传都是千古圣贤传授心得的经典。自从哲人逝去之后,微言大义都没有了,六经、四书经过秦朝大火的劫难,汉朝儒生训诂的穿凿索解,后代儒者的猜测附会,已经遭受很大的破坏了。道逐渐隐晦,而学逐渐荒废,已经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了。阳明老师首次提倡良知的宗旨,阐明道的精要,一洗儒门支离琐碎的陋习,把学问会归为一,千年圣贤的学脉因此得以延续下去。良知是经的枢纽、道的准则。经如果明白了,就不需要依靠传,道如果明白了,就不需要依靠经。以前的人说过:“六经都是我的注脚。”这不是空话。我早晚侍奉在老师身边,蒙他把我当成他的传人,我常常以六经中的疑问向他请教,他总是当面为我答疑解惑,我也欣然好像有所领悟。现在老师人虽然不在了,但他的言谈还存留在我的记忆里。拿这些对话与他的著作互相印证,发现被记载下来的只是他所说的十分之一二而已。我已经老了,来日无多,精力有限,如果再藏起来秘而不传,以后知道的人肯定更少,那样的话,我就是师门的罪人了。我想闭关谢客,和几位同志好友一起讨论辨析,把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大旨奥义编辑成书,藏之名山,以待后圣去学习。这不止是为了给道学一脉提供参考,也是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啊。所幸良知在于人心,千古就如同一天,上天怜悯我的苦心,将会有油然而兴起、翕然而相互成就的人出现,大道哪里会一直隐没呢!了解我的人知我心内忧愁,不了解我的还以为我有所求。惕然:恐惧貌。经以明道,传以释经:道,宇宙万物的本原、运行法则;经,儒家的经典著作,如《易》《诗》《书》《礼》《春秋》;传,对经的解说著作。经之枢、道之则:经的枢纽,道的法则。六经皆我注脚:语出陆九渊《语录》:“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意即学问如果有根本,能与道合,六经就只是我的注脚。仪刑:楷模,典范。謦(qìng)欬(kǎi):咳嗽声,引申为言谈。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语出《诗经·王风·黍离》,意为: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忧愁,不了解我的人问我:“你还在追求什么呢?”

    尝闻之,尧舜而上善无尽,孔子“从心”以后学无尽,武公①老耄尚不忘箴警②,古人进道无穷之楷式。天之所以警惧于我,正洗肠涤胃,阴阳剥复③之机,殆将终始尚友之志、同善之心,而玉之成也。苟讼不由中,复籍以为文过之囮④,是重见恶于鬼神也,岂忍也哉!漫书以示儿辈,庶家庭相勉于学,以盖予之愆,亦消灾致福之一助也。

    曾经听说,尧舜从不停止为善,孔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以后从不停止求学,卫武公老年的时候还不忘虚心纳谏,这些都是古人求道没有止境的典范。老天以灾变警戒我,正是我改变自我,重新开始的好时机。我将带着尚友之志、同善之心,来成全它。如果自我反省不是发自内心,还文过饰非来欺骗他人,一定会再一次受到鬼神的厌恶,我怎么忍心这样呢!随手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给后辈们看看,希望我们一家人可以相互勉励进学,以修补我的错误,这也是消灾致福的一种助益。武公:卫武公(约前852—前758),姬姓,卫氏,名和,卫国第11任国君。相传卫武公95岁时仍能虚心纳谏。《国语·楚语》:“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箴警:规谏警戒。阴阳剥复:阴阳消长。剥、复,《易》二卦名。坤下艮上为剥,表示阴盛阳衰。震下坤上为复,表示阴衰阳盛。囮(é):欺骗。

    1570年底,73岁的王畿遭遇了这场火宅。建筑、家具焚毁且不说,连他珍藏的老师阳明先生的遗墨也化成灰烬了。他痛定思痛,对自己的修为作了痛切深刻的反思,一方面是自表心迹以警示自己,另一方面告诫子孙要吸取教训,互相勉励督促。于是有了这篇自讼文字。

    要点有三:面对无常的灾难,真诚剖析自己在德行修养上有不足,如:昧着良知做亏心事、在别人面前掩盖自己过错、潜意识里有欺诈的念想、对人党同伐异、享受太过分而折损了福分……生命历程中的缺点基本检点搜查了一遍,以求悔过自新。宣示自己基于儒家立场的命运观:“以义安命”,用道义来安顿生命。他认为佛教把世界看成无常虚幻,一切祸福都是有因果轮回,所以努力炼就一颗漠然不动之心;世俗的学问又太执着于得失祸福,一味追求功利,最后丧失了自我,活在牢笼里不得自在;儒家能把持中道,无过无不及,既不把成败推诿给命理气数,亦不因得失而自伤,心胸坦荡,不因外境而改变对道义的坚守。表达了自己不因火灾、不因年迈而动摇自己修养心性、弘扬师教的坚定信念,继而感恩上天对自己的警告,最后是勉励自己、勉励家人子孙要加倍用功改过迁善,砥砺德行,全家才能消灾致福。

    这篇文章启发我们:道德修养与现实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面对人生命运的无常,首先是反省过失,勇于承担,而不是去怨天尤人。现世的祸福得失固然有不可控因素,不完全能自我把握,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把持自己的良知,提高自己的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尽好做人做事的责任,所谓“尽人事以待天命”,若能做到这样,就算不能完全做到趋吉避凶,也肯定能把损失减少,增强幸福感与正能量。问心无愧,精神上的安适坦然,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这就是王畿所标榜的儒家“修身立命之学。”

    最新便民信息
    阜阳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